[云南日报]云南能投集团锻造建设“全国一流绿色能源企业”脊梁
产业工人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是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今年以来,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树牢“人人皆是可造之才”“人人皆是向上向善”的理念,细化重点工作任务,加快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高质量产改赋能集团高质量发展,让集团成为每位员工安身立命的平台、成长成才的舞台。
云南能投集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通过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激发产业工人活力,加快推进云南能投集团、煤炭产业集团一体化发展步伐,全力打造“全国一流绿色能源企业”。
集团年初制定印发《集团2024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任务清单》,明确5类12款37项任务指标,并完善建立会商研究、考核评价、示范带动三项机制,将产改实施情况纳入集团党建和年度综合考核,以季度通报形式督促责任部门、所属公司抓落实、见成效。
“我们要把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成为两家集团一体化经营、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关键招。”云南能投集团、煤炭产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胡均在2024年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会议上表示,要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让产业工人荣誉亮起来、腰杆硬起来、腰包鼓起来,锤炼一支符合企业发展实际、贴合企业发展需求,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推动队伍成为提升云南能源电力保供能力、推动全省能源行业全链条协调发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绿色能源强省的人才支撑。
让产业工人荣誉亮起来
荣誉是对优秀者的褒奖,是对奋斗者的赞歌。云南能投集团大力培树雷锋精神、劳模精神,强化选优育优树优工作,让产业工人荣誉亮起来。
通过育优选优、评赛结合的方式,云南能投集团选育了一批劳动模范、工匠人才和技术能手,并面向生产制造单元,通过各类宣传平台对先进典型进行宣传,厚植“一家出先进、全家都光荣”“一人当先进、全司都光荣”情怀。通过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组织喜迎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宣讲和3期“五个在一线”活动,制作发布《云能劳动者风采》《云能工法》等宣传片,讲述优秀产业工人事迹,弘扬“三个精神”,培育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
云南能投硅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赵生艳于今年上半年入选大国工匠培育名单。赵生艳长期从事氯硅烷合成及精馏生产工艺技术管理工作,结合有机硅行业的生产特性进行可行性研究,确定了单体精馏差压耦合节能技术的成功应用,这项技术的应用使公司能耗降低了40%,每年节约生产成本2856万元。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永昌硅业职工文建华获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云南能投研究院职工杨玺、赵煜享受省政府津贴,昆明盐矿职工何劲入选“兴滇英才”首席技师,永昌硅业职工张忠溢入围“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目前,云南能投集团在岗高技能领军人才19人。云南能投集团工会副主席张梅介绍,截至目前,云南能投集团有“三室一站”20余个,其中省级评定三星级7个、正在申报四星级1个;获得职工项目创新补助2项,职工“五小”创新成果44个、路演项目6个,职工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项目、发明创造项目、先进操作法340余个,组织开展职工创新创效成果展1期,共吸引2000余人次观展。
对于产业工人来说,荣誉来源于“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职业信仰,取自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价值取向,发轫于“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坐标。云南能投集团党委深知,肯定产业工人的辛勤劳动和付出就是尊重劳动,就能增强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技能和劳动成果体现工人价值不仅是公平之举,更是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产业工人队伍,支撑集团深化改革的重要途径。”云南能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产业工人腰杆硬起来
产业工人是企业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骨干力量,是企业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云南能投集团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让产业工人充分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产业工人队伍的政治地位,实实在在让产业工人腰杆硬起来。
“我们在企业党、工、团等组织中,进一步提高产业工人、技术专家委员比例,发展党员向一线倾斜、向产业工人倾斜,让产业工人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生活中有尊严。”云南能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根据不同生产单元、业务单元的行业特点,云南能投集团党委努力构建职务职级并行的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晋升体系,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及转换通道,完善技能人才培育与认定机制,充分发挥产业工人主人翁精神,推动企业挺起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云南能投集团把企业当作“大学”,把经营企业视为对职工的再教育和培养。“企业既是员工干事创业的平台,也是员工成长成才的平台,不仅要输出利润、产品,更要输出人才、专利和技术。”云南能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说,要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针对紧缺刚需领域,特别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领域不断引育产业领军人才和优秀企业家,持续壮大优秀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高质量发展锻造一支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
以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赋能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承担着云南能投集团绿色新材料板块发展任务的云南能投绿色新材料有限公司科创兴企、人才强企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我们充分赋能员工成长成才,不断提升产业工人成就感和自豪感。”云南能投绿色新材料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通过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为职工搭建起广阔的成长进步平台,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提高,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干部横向纵向轮岗交流机制,鼓励干部到生产一线、重点项目历练成长,促进干部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成效逐步凸显。目前,云南能投绿色新材料有限公司已拥有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云岭首席技师4人、省级技术创新人才2人,创建省级创新团队1个,建立省级大师工作室4个,拥有授权专利百余项,参与制定产品国家标准7项,建成云南省硅工业工程研究中心、有机硅绿色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组建云南省有机硅材料精深加工创新团队,承担云南省《有机硅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3个重大科技项目研究,拥有工业硅和有机硅领域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标准制定,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云南能投集团所属云南省电力投资有限公司坚持健全完善职工政治权益保障制度,通过“推优入党”把产业工人中的优秀人员推荐给党组织,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通过一系列制度保障鼓励产业工人参与到社会治理中,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其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云南电投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每年都按期召开职代会,落实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产业工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除了在《公司章程》中明确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人数,云南电投公司还通过规范的程序选举出职工董事、职工监事,代表产业工人有序参与公司治理。
让产业工人腰包鼓起来
近年来,云南能投集团党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产业工人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多劳多得、技高多得、创造价值多得”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何建立起以绩效结果为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让担险、担责、干事、成事的产业工人有获得感,持续激发他们建功立业的热情和激情?
云南能投集团把职工收入分配机制和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结合起来,聚焦人均成本利润率和人均劳动生产率,落实精准分配机制,推进构建“大部制、大车间、大班组”,促使企业人均创效和关键骨干创效同效增长。云南能投集团党委要求,集团所属企业在设计和制定薪酬分配机制时,要拉出产品流程线、价值创造线,明确各个流程和岗位增值率,同时检查分配机制是否精准。
“薪酬分配要有张力和势能差,并要实现可检验、可对照、可评估。”云南能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薪酬分配机制要在基层发力,着重提升效率,激励关键岗位,通过优化岗位设置和推进组织结构的整合,实现劳动生产率和成本利润率双提升,确保薪酬分配的公平性和激励性,从而促进整体业绩的增长。同时,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实现人员精简和结构优化,畅通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考核通道,从而赋予企业持续的生命力和活力。
云南能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遵循组织扁平高效化、职能边界最少化、中高层管理员工回归业务、员工一岗多能的原则,推动盐板块生产端“大部制、大车间、大班组”改革,人工成本利润率和年人均创利明显增加。
“我们在探索优化分配考核模式上通过企业效益、岗位价值、个人考核三级拉差,实行首末两端强制分布。”云南能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满富说,考核绩效拉差形成薪酬水平差距逐年拉大,从2020年的相差1.82倍到2023年相差2.92倍。云南能投股份有限公司增设技能等级和技能评价工资,激励员工主动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技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企业创效注入动力。云南能投集团红河发电公司开展“技能人才薪酬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以岗位绩效工资制为基本的工资制度,形成了一岗多级、一岗多薪、一级多薪的岗位晋升机制和差异化薪酬分配格局,让有技能、能创造价值的产业工人“腰包”越来越鼓。
现代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的工作,需要企业各级党组织、工会组织、业务部门协同合作、互为支持,构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的工作新格局。云南能投集团党委要求,集团各级党组织要当好指导员、做好服务员,各级工会组织要当好娘家人、做好代言人,广大产业工人要当好主人翁、勇做主力军,树立“以奋斗者为本、以价值创造为本”的鲜明导向,真正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成长、共创价值、共享成果,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取得新突破,为云南能投集团打造“全国一流绿色能源企业”锻造脊梁。
云南日报:
https://yndaily.yunnan.cn/content/202410/29/content_231622.html